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40节 (第2/3页)
,咱们这次七日,得胜四场,斩首过六百,怎么也算立了大功吧?” 一旁的参将勒马向王辅臣欣喜道 虎背熊腰的王辅臣看起来颇有威慑力,不屑笑道 “这算多大功劳,要只带这点功勋回去,我还不如不来呢!” “此番,我等目标非在斩首,而是要给阿济格那鸟厮一点颜色看看!” 第73章 势如破竹 光复骑军来源混杂,既有关宁军余部,也有大同军旧部,以及部分松潘骑兵,虽然有效的避免了一家独大,导致这些作风不太好的旧军出身士卒闹出幺蛾子,但互相磨合亦是一件难事。 细化到三个骑兵师上,王辅臣这一部主要以大同军旧部为主,总兵是姜让,也就是姜镶的亲兄弟,算是能稳压王辅臣一头,让其不敢有意见。 其余两师则分别由关宁军出身的高得捷,以及光复中军空降的郭恪担任总兵。 姜镶之弟,姜瑄领骑军都督。 从中可以看出,在三方当中,以大同军旧部势力最强,这也是对当初山西大同军反正的犒赏,但经过数年光景,虽然在上层将领,大同军一系看似还占有许多关键位置,但在中下层军佐中,早已被拆分得支离破碎。 首先是大量来自南京兵学苑的基层军官,而且原本的大同军也被整体拆分成了两个部分,只是骑兵保留在骑军,步卒已经编入右军,而右军都督万练,虽然也是当初山西起义的领袖之一,但却并非大同系出身。 至此,文安之已经完全掌控了这两支军队。 尤其是作为派系领袖的姜镶,已经被调任光复大都督府佥事,被隔离在了几千里外的南京。 故而,才能毫无顾忌的敲打如王辅臣这种跋扈军官。 王辅臣也毫无办法,只能寄期望于在战事之中,立下一二功勋,能作为自己进身之阶,若是能混到一个爵位,自然最好。 而他所瞧准的,便是昔日自己曾经屯驻的故地,大同镇。 阿济格、满达海受命西征平叛,收复大同以后,就把自己的大营设于此处。 但随着战事一开,正白旗主力动员出战,紧接着文安之又派骑兵从长城沿线袭扰,迫使对方分兵应对。 事实上,此时的大同城周围,十分空虚。 只有护军营和部分绿营兵马而已,王辅臣的打算很简单,攻下大同当然不可能,但若是能抵近大同城外,诱歼一部清军,以威慑阿济格、满达海等将,亦算是大功。 此时的王辅臣已经不是总兵了,不过副将而已,此番也只带了一个营,一千五百骑出来。 虽说是目标小,易于穿插,但凭此兵力,恐怕也吃不下多少。 被文安之留下深刻教训的王辅臣,可不敢擅专,而是将想法向总兵姜让透露,姜让与都督姜瑄是兄弟,商议之后,同意了王辅臣的计划。 但却不只是让他跑到大同城外耀武扬威。 当初王愬的例子,让明军将帅们发现了一个清军的弱势。 就是清军兵力不少,但能用于机动的精锐,相反却很少。 不同于明军,光复诸军虽然战斗力各有参差,但基本没有差距过大,而清军方面,八旗和绿营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,也就是说,只要能突入到没有八旗驻防的腹地,明军基本上都是有战力上的绝对优势。 用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,我对付不了鬼子,还对付不了伪军吗? 例如王愬,之所以能在北直、天津腹地搅风搅雨,便是因为所到之处,大部分都只是绿营散勇罢了,哪里是这些如狼似虎的明骑对手? 这是作为关外部落入主中原,最大的问题之一。 所以,姜瑄认为,可以让王辅臣直接突入到大同、太原府腹地,让清军疲于奔命,同时策应当地的民间抗清武装,分散清军兵力,以达到破局情势。 之前按照文安之的规划,西路战场,能维持战线,牵制正白旗,就算是合格;如果在此基础上,能渡河开拓部分阵地,以求未来攻略山西的过程中,能有前进基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