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_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77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!随时会关闭!请到→→→点击这里

  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77节 (第2/3页)

,明军的确通过朝鲜方向,向辽东沿海运送了部分军队,对满清的大后方造成了一定威胁。

    但在多尔衮的描述中,明军更类似于当初皮岛那样,在辽东沿海有了一个前进基地而已,远远还没有达到威胁盛京的地步。

    但依旧引起了轩然大波,多尔衮只好许诺,一定在年内解决这股明军。

    于是便勒令已经行进到山海关外的一镇新军入关,加强盛京方向。

    但只有他自己和何洛会等前线将领清楚,此时的辽东,明军已经站稳了脚跟,而且还在利用杜尔德等人的统战工作,不断破坏满清的统治基础,甚至已经拉起了两三千人,由包衣、海西女真构成的辅助部队。
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顺治元年以后,可能多尔衮也担心清廷迁入关内后,对于关外控制力降低,怕叶赫部搞事,于是乎便将叶赫部的大部分军士都移入关内,分布在北京周围驻防。

    但在吉林地区,依旧广泛分布不少零星部落。

    杜尔德带着一百多人的“特别工作队”,挨个拜访,拿出郑成功的条件,只要反正归明,就可以不再受满清的兵役、调供剥削,而且答应他们,事后可以将对方迁移到此时建州诸部所在,气候更加适宜的松嫩平原。

    并且正式册封,开放互市。

    大部分部落,并没有马上答应,但这种摇摆本身也是一种态度,很快就像传染病一样,在整个东北地区扩散。

    不是所有关外民族都是女真,不是所有女真都是爱新觉罗。

    得到了部分本地部落民的支持,明军扩展神速,郑成功先让陈举和刘国轩把盛京放一放,此时的盛京周围重兵防守,明军兵力并没有优势,不如趁机先向其他方向扩展,逐步孤立辽东平原上的满清势力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一支秘密的使团,正在从榆林出发,悄悄向处于满洲控制下的漠南地区而去。

    毫无疑问,在全面北伐之前,明廷首先,是要将满清孤立起来……

    第79章 孤立满洲(下)

    时间进入光烈六年的秋季

    此时的北方,气温逐渐转冷,由于小冰河期的存在,今年山东北部遭了旱灾,北直隶的收成也不甚理想,倒是从天启年间以来,久经摧残的河南地区,迎来了多年不错的一次丰收。

    陈举、刘国轩率军进驻辽东半岛西侧后,逐渐与清军形成对峙。

    双方在辽阳、本溪一带多次交手,由于清军在盛京数次加强力量,光复海军人数并不多,主要就是陈举、刘国轩这七千步军主力,想要吃下盛京也不现实。

    所以两军便在从辽阳到本溪的宽大战线上反复拉锯。

    都依凭辽东地区数量繁多的堡垒作为据点,然后派遣小队精锐进入敌后搞破坏,今天你偷我一个堡,明天我拔你一个寨的。

    陈贞慧作为理藩院专使,在朝鲜安顿下来,负责沟通朝鲜方面支持辽东的后勤补给。

    李淏还是颇为积极的,不仅只是提供了大量粮草,每月都向复州方向用水军转运数千石辎重,还动员起近万朝鲜官军,开始沿鸭绿江进发,胁迫满清侧后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明军在辽东地区,也开始自行重建行政架构。

    海军步师录事参军冒襄,被内阁任命为按察副使、辽东兵备道,由于此时辽东情势复杂,所以不置行政单位,而是用兵备道代行府县政务。

    冒襄一转身,就变成了辽东地区的民政和后勤主官,负责征集粮草和供应后勤。

    从复州到辽阳,被粗略划分成了四个县,人口估计也不会超过二十万,不过好在辽东地区地广人稀、土地肥沃,存粮倒是不少,之前清理各地满洲贵族农庄的时候,就已经筹集到了近四万石粮草,够明军吃上四五个月了。

    郑成功的部队在辽东站稳脚跟后,海军都督同知郑鸿逵所率领的第二批补给船队也出发了,随船而来的,还有光复后军的两个营援军,以及一批火炮、弹药。

    此时的光复后军都督为张名振,都督长史张煌言,都督同知王翊,都督佥事刘孔昭。

    在光复诸军当中,后军和原弘光、隆武旧明军关系最为密切,与农民军出身的前军、左军截然相反。

    所以江南度田之时,朱由榔一直不太放心把后军放在浙直地区,于是让后军顶到了江淮前线驻防。

    但相较于前军、左军,成分本来就十分混杂的后军,倒是没被太多改动,主要是补充了大量新
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