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一章 盐课 (第2/3页)
交部回民间,纳税最光荣……直到出现一个“雄才大略”的汉武帝。刘彻绝对是个大手笔,文景之治留下来的巨大财富没几年全败了个一干二净。咋办呢?想起两个绝招。一个是“告缗”,就是有奖举报——举报者可以获得被举报者一半的财产,知情不报者同罪!有人说,定这么高的赏格,国家岂不是亏了?呵呵。图样图森破,您想浅啦:举报人一夜之间便轻易获得了巨大财富,然后呢?一样会有人眼红啊!于是昨天的举报人不久就会变成今天的被举报人!这样的互坑游戏玩几轮下来,所有财富还是都回到武帝手里,让他继续大展宏图折腾光!另一个绝招是学商鞅,盐铁一律收归国有做大做强,产、运、销悉由官办,私人不得违禁经营!有人说汉武帝此举打击了豪强,防止其做大危及西汉稳定!好吧,这么说也确实有一定道理——这么说来……感冒会比较难受,所以,先上吊把自己勒死,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发烧了,对吧?别笑,一个道理,因为……然后不久,西汉就完蛋了。 暴秦汉武的教训实在太过深刻,所以东汉以后,食盐的经营模式基本没走出管仲画的那个圈:官控民营。一句话总结,“民叁其力,二入于官”,翻译过来就是你脱掉长衫996,我才拿走三分之二,做人要懂得感恩。 大明实行的是“盐引”制度——盐引可以看作食盐专卖许可证。生产由国家垄断,比如说,给盐农提供煮盐用的大铁锅,煮出来的盐全交给政府。全国按照“圣德超千古,皇风廓九围”的命名方式划为十个“纲”,每个纲盐引为二十万引,每引折盐三百斤(小引是二百斤)。商人要向政府申请购买盐引,凭盐引到盐场支盐,再贩运到指定区域销售,所以官盐也叫引盐。盐引是一张带编号的纸,一撕两开,官府留下做存根的一半叫“引根”,商人拿走做售卖凭证的那半张叫“引纸”——注意,盐引是有时间限制的,过期作废,官盐秒变私盐。 有人觉得食盐的利润高。 大错特错。 食盐的利润不是高,是非常非常高! 奇高! 每引折银六钱四厘。三百斤呢,真不能算高吧?呵呵,别忘了,还有税呢!三两。还有公使银(运费)呢,也是三两。还有一路下来每个卡口的辛苦费呢……从盐场到百姓的炒菜锅里,涨个十几倍,那是良心价——涨了足足三四十倍的“在在有之”!顺便说一句后话,到了满清道光年间盐制经过大力整顿以后,一引盐的正课(必须不折不扣如数缴纳的各种税赋)是一两一钱七分,杂课(千奇百怪的地方性杂税)嘛,也得有一点,不多,十二两,才十倍而已。当然,不包括沿途各路神仙小鬼儿们各种不入账的打点哈。 即便要承担这些必不可少的巨额开销,盐商们还是富甲一方:明朝的全国总收入平均在一千万两左右,而扬州一地的两淮盐商资本“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”!还是一句后话,乾隆下江南至扬州,盐商出资几十万两白银为其建行宫,并修葺大虹园(今瘦西湖),供其玩赏。以至于乾隆发出“盐商之财力伟哉!”的感叹。后后话,这厮不久就把那些接待他的盐商家都抄了——尽管“其产尽没入官”,百姓们没拿到一个铜板,还是为乾隆爷发自肺腑地欢声雷动。 而私盐,完全没有这些开支,您说利润会有多大? 早在汉唐大宁就有产盐的记载。上古时期,四川盆地是个巨大的盐水湖,随着气候变化,湖水蒸发,低洼地带封闭,形成了巨大的地下卤水层。大宁人从大山深处的盐井里背上来卤水,煮干了就是盐。不过,因为开采的时间过于久远,现在往往要下到几十丈深才能打到卤水,盐工们则要背着木桶沿着不知搭了几百年的木梯上上下下,手脚滑了失足也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