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四章 孔圣遗篇,宣传新式学问 (第3/7页)
消息。 无论是官吏军士,还是富商百姓,纷纷都是议论着。 “哎哎哎,你们听说了嘛,衢州孔圣后裔家发现了上古遗篇!” “对啊……孔元朗大人亲自护送这些孔圣遗篇来了金陵,献给了大帅呢!” “海晏河清,圣人德化!这是天降祥瑞,说明红巾军得民心,得天命啊!” “天命?那和咱小老百姓有什么关系?” “嘿嘿,这你就不知道了吧,我邻居的二舅家外甥说,不久之后江南行省衙门要在金陵开科举,听说全部就是采用这孔圣人的遗篇,叫做“儒学理科”!” “理科?只听过理学,没听过理科啊!” “反正就是不一样,不要什么秀才功名或者州学功名,做到真正的唯才是举!” 接下来,随着朱瀚安排人有意传播。 衢州孔圣人家的‘新学’瞬间在江南获得了大批人的关注。 不得不说,孔元朗的文字水平的确是够高,经过他一番润色的许多书本,不仅原本的意思没有变,而且颇有几分古风,很是唬人的。 “孔先生果然是大才,这理科新学,两个月之后就要在金陵用作科举了!”朱瀚笑道。 按照朱瀚跟老哥朱元璋的谋划,金陵的科举分别设置了几个不同的学科,用来作为新老儒学的交替,原本道德文章能够笼络那些传统文人,而新学则让更多普通人可以获得科举的机会。 “这一套新学书本,不仅文字繁多,而且有不少的彩图插画,恐怕不是一般学子可以负担的。”孔元朗有些担忧的说道。 他负责整编的全都是数理化一类,自然是少不了各种图形和图画。 “哈哈,这个问题先生提的好啊!”朱瀚笑道。 “国公有志向让天下人都可以参加科举,与圣人有教无类异曲同工,孔某也是殷切期盼的!”孔元朗说道。 跟北孔的那一帮子官迷墙头草不同,南孔的孔圣人后裔们还是专心教书育人作学问的。 “其实,我已经是想好这个问题,凡是参加科举的人,不论是何人,统统都是给予新学书本一套,三个大类分别可以自己选,统统只要三十文钱!”朱瀚说道。 “三十文钱?”孔元朗顿时一惊。 三十文钱,别说是买一套新学书籍,而且是精美插图的书籍,就算是买一本最薄的经书,那都是不够的。 这根本就不是卖书,根本就是送书啊。 “没错,就是三十文,我不要卖书赚钱,只想要赚到读书人的心!” 朱瀚微微一笑。 经过朱瀚的一番操作。 再加上孔元朗等人帮助,儒家新学立刻在江南文坛刮起了一股子风潮。 许多读书人本来不愿意跟风新学,但是根据江南衙门的告示,传统科举实在是录取的功名人数有限,远远不够新学科举的人数。 而且,传统科举和新学科举可以前后并行,给所有人两次科举机会。 不学白不学啊! 学了儒家新学,那就是相当于多了一次科举录取的机会。 朱瀚的策略,让原本担心新学不好推广的孔元朗都是看得目瞪口呆。 “什么圣人学说,看来不过是天下读书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!”孔元朗不禁有些怅然若失。 朱瀚有底气给读书人成本价送书,不是钱多,而是因为他已经有了这个极低成本的书籍技术。 如今滁州的印刷造纸已经是完全采用了新技术,不仅能够造的更快,而且成本价格大大降低。 这其中全都是朱瀚系统签到获得新式铅活字和新式油墨印刷的功劳。 金陵江南行省衙门内。 刘伯温、施耐庵、胡惟庸三人正在向朱瀚汇报各自的行政进展。 “大人,如今江南各州府的科举报名已经是基本结束,差不多有二十万士子参加这一次科举,可谓是前无古人的大数目啊!”刘伯温笑着说道。 江南各地的文风虽然浓厚。 但是从来没有哪个王朝能够聚集这么多的文人们参加科举。 之前参加科举,不仅需要有秀才、府学等功名。 而且对于多数的家庭来说,也是一个巨大开销负担。 从各地进京赶考,可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事情,一般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一个壮劳力的离开。 如今,这大多数的科举参与者,都是冲着新学来说,基本上都是不用担心他们长途跋涉,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