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大明:从煤山开始_第64章 五军营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!随时会关闭!请到→→→点击这里

   第64章 五军营 (第1/2页)

    建奴的大稍弓远比蒙古角弓更长且更重。

    建奴大弓的长度甚至可以达到1.8米,挽力超过100斤,使用的重箭长度超过1米,三十步内足以射穿直身扎甲。

    锁子甲、棉甲和布面甲就更不在话下。

    建奴使用弓箭的理念也跟其他的蛮夷有区别,他们几乎从不采用远距离抛射这种战术,基本都是近距离精准射击,所以只带重箭。

    不过这么长且这么重的弓箭,身高不够还真是驾驭不了。

    女真人发端于白山黑山之间,比蒙古人要高大些,所以才驾驭得了这样的大弓重箭,像鳌拜和雅布兰这样的长人就更加不在话下。

    鳌拜刚一上场,镶黄旗的八旗兵便纷纷欢呼起来。

    “巴图鲁!巴图鲁!巴图鲁!”那欢呼声直欲震破人的耳膜。

    时间进入十七世纪,各种火器逐渐取代冷兵器成为战场主流,个人武勇对于一场战争的胜负影响已经微乎其微。

    建奴也已经装备了大量火器,

    但是仍保留着对勇士的崇拜。

    鳌拜举起大弓示意,欢呼声戛然而止。

    鳌拜不光是巴图鲁,还是镶黄旗的巴牙喇纛章京,护军统领。

    稍顷之后,雅布兰也骑着自己家的战马进了栏场,建奴上到旗主贝勒下到旗丁,武器装备铠甲都是自家准备的。

    这跟隋唐时期的府兵其实是一种模式。

    这种模式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一个民族的好战因子,变得尚武。

    这是源于一个最朴素的真理,一个战士越是勇敢,斩获战功的机会就越大,获得赏赐的财物就会越多,就能娶更多女人,拥有更美好的人生。

    反之一个战士越是怯懦,就越是难获得战功以及赏赐。

    然后不光会被邻居鄙视,而且还会因为娶不上媳妇而绝嗣。

    因为府兵制,盛唐铸就了华夏两千年历史上的最强盛王朝,八旗兵也因此以不足二十万人口就入主中原。

    不过再好的模式也存在缺陷。

    当优点不足以弥补缺陷之时,就会出问题。

    府兵制败于均田制,建奴的八旗兵则败于跑马圈地。

    言归正传,待雅布兰上场后,鳌拜道:“将箭靶移到五十步外,没意见吧?”

    “五十步?”周围顿时响起一片惊呼,这比平常训练的距离远了将近一倍。

    建奴在日常训练中使用的人形箭靶一般都在三十步,旗丁晋升步甲的考核,也是策马飞奔中射击三十步开外的人形箭靶,十发六中就算是合格。

    现在鳌拜将箭靶距离增加到五十步,难度就会剧增。

    “没意见。”雅布兰却是更加的兴奋,一脸跃跃欲试。

    鳌拜便不再多废话,先策马飞奔到了栏场对面,再折返回来。

    这时候镶黄旗的几个马甲早已将十个人形箭靶移到五十步外。

    等战马加速到了近乎于冲刺的速度时,也到了第一个箭靶前,只见鳌拜身体向着右侧微微侧倾,挽弓搭箭嗖的就是一箭,正中人形箭靶中心。

    围观的八旗兵见状,轰的一声欢呼起来:“巴图鲁!”

    不到片刻,鳌拜又在飞奔之中射出九箭,箭箭命中箭靶。

    最后一支重箭鳌拜显然用上了全力,直接将箭靶都给射穿。

    “巴鲁图!巴图鲁!巴图鲁!”镶黄旗的八旗兵都快要疯掉。

    鳌拜策马冲出去五十步才又缓缓扳返回来,却是脸不红气不喘。

    “雅布兰,该你了。”鳌拜面无表情的说道,“可不要让大伙失望。”

    “您放心,不会的。”雅布兰没有丝毫胆怯,也打马来到栏场对面。

    催马起步,先慢跑,再快跑,最后进入冲刺,说时迟那时快雅布兰也是嗖的一箭射向第一个人形箭靶,稳稳的命中胸口。

    后面八箭,雅布兰也是稳稳命中。

    就在所有人以为雅布兰的第十箭也会稳稳命中时,雅布兰却忽然上身后仰,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动作。

    雅布兰竟然将大弓从他背后挽开。

    “哇!”栏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惊呼。

    鳌拜也是瞳孔微微一缩,这个家伙!

    这弓可是女真大稍弓,正常挽开都费劲。

    雅布兰这个家伙居然放到后背反手挽开,这需要很强的膂力。

    “嗖!”在一片惊呼声中,雅布兰的第十支重箭也稳稳命中箭靶,而且箭矢几乎将箭靶整个射穿,只剩箭尾的翎羽在风中微微晃动。

    “好!”拜音图等贵族忍不住也大声喝彩。

    鳌拜也是微微颔首,单就骑射而言,雅布兰似乎可能已经超越他,不过想当满洲第一勇士光会骑射还远远不够。

    “刀!”鳌拜一伸手低喝道。

    旁边的
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