蛇吻之一路向西_蛇吻之一路向西(32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!随时会关闭!请到→→→点击这里

   蛇吻之一路向西(32) (第1/4页)

    【蛇吻之一路向西】第三十二章·加兹温

    2022年8月11日

    同样是高原,但波斯高原和蒙古高原的地貌相差很大,简单来说波斯高原更为贫瘠。

    波斯高原北临里海,南接阿拉伯海,西眺地中海,按理来说这里是不缺水的。

    但是不幸的是高原外围密布着一圈巍峨的山脉,如北面的厄尔布尔士山脉、西南的扎格罗斯山脉、南面的莫克兰海岸山脉,以及东面的科佩特、兴都库什山脉等。

    这一圈山脉牢牢挡住了周围海域吹来的海风,使雨水留在了这些高山上而不能进入内陆。

    只有少量雪水融化后夹带着矿物质流进了内陆,而强烈的光照蒸发了水份,只留下了水中的矿物质,越积越多。

    最终波斯高原的内陆就成了一片盐漠。

    如果说还有什么地貌能比沙漠更恶劣,那就是盐漠了。

    沙漠只要种植上适合的树木,经常浇灌,保留住水分,还是有希望被治理的。

    而盐漠,顾名思义就是被盐水浸渍的泥漠,仅能生长少数盐生植物,连牧草都长不了,是所有地貌中土壤最贫瘠的地区。

    所以波斯的大部分城市都集中在外围的高山中,内陆只有一些小村庄。

    巍峨坦荡的波斯高原北面就是环流涌动、烟波浩淼的里海,如果说高原是一个是粗犷坦率的牛郎,那么里海就是丰腴多情的织女。

    本来郎情妾意地想缠绵在一起,结果中间出现了个冷峻无情、难以逾越的西王母--横亘在波斯高原最北的厄尔布尔士山脉。

    海拔高达5000米的厄尔布尔士山脉把北面里海吹来的湿润海风遮了个严严实实,吝啬地一丝风也不肯放入内陆,最终如愿以偿地使自己成为了波斯高原最有经济价值的地带。

    东西走向的厄尔布尔士山脉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,无数的商队在此通行而过。

    在山脉左起的三分之一处有一条由河水冲刷而成的狭长峡谷--阿拉穆特峡谷,更是商人们的必经之地。

    北出阿拉穆特峡谷就是阿塞拜疆大草原、里海西岸走廊,再向北就是罗斯的广袤大地。

    蒙古第一次西征,速不台、哲别的偏军就是走的这条路,越过大高加索进入了钦察草原。

    他们绕着里海兜了一圈,从而得知了钦察人、罗斯人的虚实,为十几年后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埋下了伏笔。

    从阿塞拜疆向西翻越小高加索,可到黑海、小亚细亚半岛,最终通过拜占庭抵达欧罗巴大陆。

    而从阿拉穆特峡谷南端进入波斯高原,沿厄尔布尔士山脉一路向东,途径波斯的几座大城市,卡拉季、拉伊(德黑兰)、内沙布尔、马什哈德,可以抵达西域、中国或印度。

    这种类似于「一线天」

    的通商要道,一向是匪徒们的必争之地。

    几番血腥拼杀,最后阿萨辛开派祖师,「山中老人」

    哈桑·萨巴赫占领了这里。

    他在峡谷中设下关卡,收取过路费。

    很快积累了大量的资金,在峡谷的顶端修建了一座险峻的城堡--阿拉穆特堡。

    城堡远看就像一座巨大的鹰巢屹立在山岭之巅,监视着阿萨辛的第一块地盘。

    因为「阿拉穆特」

    在波斯语中意思是「鹰的巢穴」,所以外邦人多以「鹰堡」

    来指代阿拉穆特堡。

    埃及民族英雄萨拉丁发动政变推翻了信奉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(绿衣大食),建立了信奉逊尼派的阿尤布王朝。

    法蒂玛王朝中的什叶派纷纷外逃,其中就有哈桑·萨巴赫。

    哈桑回到故乡拉伊(德黑兰)后,深刻认识到了武力对于传教的重要性,于是创建了非常极端、非常暴力的尼查里派。

    后来由于这派的穆斯林喜欢吸食大麻(haschisch),于是尼查里派慢慢被叫成了阿萨辛。

    阿萨辛派的正式名称为,伊斯兰教什叶派分支伊斯玛仪派下的尼查里派。

    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,阿萨辛在波斯高原的崇山峻岭中修建了百余座堡垒,占领了波斯最有经济价值的地块。

    并且以刺杀为手段,对波斯各城主进行武力威胁,收取保护费,强迫当地的穆斯林改信尼查里派。

    阿萨辛以一种监督者的姿态把控了波斯高原北方的大多数城市,形成了蒙古人口中的「木剌夷国」,并最终引来了蒙古人的第三次西征。

    前文说过,为了消灭札兰丁,窝阔台派大将绰儿马罕带了三万军马进入波斯高原。

    在追击札兰丁军队时,绰儿马罕顺便打下了波斯、阿塞拜疆
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